在中柬“金龙-2025”联合军演期间,一款曾经引发广泛讨论、外形未来感十足的轻型武器系统再度亮相。这款武器此前曾被误认为是“QTS-11战略步枪”,如今终于以“QDS-121型步榴枪”的正式名称登场。这一命名标志着这款经过十多年研发与试验的未来战士武器,终于以正式身份出现在公开军演中。外界普遍猜测,这是否代表着中国单兵武器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尽管这款集成度极高、信息化能力先进、理论战斗力强大的“步榴合一”武器系统已经问世,为什么它并未能广泛装备解放军?
QDS-121的真正定位,要追溯到其前身——QTS-11。QTS-11早在2011年就已经定型,并于2014年首次公开亮相,亮相地点是珠海航展。当时,它以“战略步枪”的外形引起了广泛关注,并逐步进入了特种部队与海军陆战队的试装序列。这款被誉为“中国版OICW(理想单兵战斗武器)”的系统,源自美军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步榴合一”构想,旨在将自动步枪与榴弹发射器有机整合,同时搭载光电火控系统,以提升单兵在800至1000米作战距离上的打击效能。
QDS-121由两部分组成:一支5.8毫米自动步枪和一具20毫米榴弹发射器。为了控制重量与结构复杂度,该榴弹发射器采用栓动手动上弹方式,全枪作战重量控制在5公斤左右。更为关键的是,这款武器系统集成了热成像仪、激光测距仪、火控计算机、引信设置设备等一整套高度集成的信息化模块。通过头盔显示器与数据链路,射手能够进行远距离目标标定、火控计算、甚至绕过掩体实施“拐角射击”,具有“战场信息节点”级的侦察与作战能力。可以说,QDS-121不仅仅是一把步枪,它还是单兵火力平台与战术侦察平台的有机结合体。
然而,功能强大自然伴随着高昂的成本与负担。首先是价格问题,QDS-121的昂贵并不源于火力本身,而是由于其搭载的大量光电设备与传感器。这些设备以前多出现在坦克或无人机系统上,现在却集中在步兵身上,导致其成本远远高于普通步枪。相比之下,解放军目前广泛装备的191系列枪族虽然功能简单,但结构成熟、成本低廉、可靠性强,更适合大规模列装。
其次是重量与复杂度问题。尽管5公斤的作战重量相比一些大口径狙击步枪不算沉重,但在实际战斗中,考虑到需要携带弹药、防护装备、通信设备等,普通步兵的机动性与持续作战能力无疑会受到限制。而且,高度集成的设备意味着后勤保障、故障排查与维修的复杂性也大大提高,这对基层部队的训练与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战术体系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近年来,解放军班组火力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QBU-191精确射手步枪、11式“狙击榴弹”、10式12.7毫米狙击步枪等武器的配备,使得步兵班能够形成更灵活、更高效的火力覆盖网。在这种体系下,QDS-121所提供的“步榴合一”功能反而显得有些多余。它既无法替代精确射手步枪在持续打击中的优势,也无法与专业榴弹武器在高强度作战中的面杀伤效率相提并论。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最初提出的OICW系统,后来发展为XM29与XM25,但因重量、成本与战术适应性问题被搁置。韩国的K11多用途步枪、法国FELIN系统、瑞典SSW以及澳大利亚的AICW等,都未能逃脱“功能复杂、装备昂贵、难以普及”的宿命。中国在QTS-11和QDS-121的研发过程中,某种程度上汲取了这些经验教训。例如,放弃了榴弹发射器的半自动设计,选择了更为轻便的栓动方式,并且在光电设备和火控系统上采取了模块化、可拆卸式设计。
从战术角度来看,QDS-121更适合装备特种作战分队,或在信息化步兵连中担任战术侦察的角色。在这些部队中,对信息感知与远程精确打击的需求更为迫切。使用QDS-121不仅能够完成战术打击任务,还能实时传输战场态势信息,成为信息化作战体系中的“眼睛与火力”。
此次在中柬“金龙-2025”联合军演中的公开亮相,表明QDS-121并未被完全“搁置”,它可能在某些精锐部队中继续服役与试验。正式编号的发布,也意味着该武器系统已从原型研发阶段进入可控批量生产与体系化评估阶段。未来,如果相关的光电设备与火控系统能够在保持高性能的前提下实现国产化与低成本化,QDS-121仍有可能在特种部队、边境守备以及城市反恐等高价值作战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也许我们需要跳出“它是为了大规模装备而设计”的思维框架,转而将QDS-121视为一种面向未来作战体系的技术验证平台。在当前单兵武器迅速向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化发展的背景下,QDS-121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本身,更在于它引领了一种从“武器系统”到“作战系统”的发展思路。它或许不会成为班组的标配步枪,但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士兵”在战场上的关键节点与致命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