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一天,中华民族浴血奋战14年,无数中华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广大进步中国青年的“青春光谱”,在民族存亡的最危急关头,迸发出爱国主义的磅礴伟力。
《北京青年报》推出“淬火青春”特别报道,从青年成长的角度,用大量案例展现青年人在抗日烽火的大熔炉中锻造“烈火真金”的思想轨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
80年前,我们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军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通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经受了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严峻复杂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是1937年毛泽东为陕北公学成立时的题词。这一题词,是对抗战时期先后成立的30多所年轻干部学校培养人才的精准描述,像一支明烛,照亮那个烽火年代的思想淬炼之路。
登上水木清华北山,在青松翠柏的掩映下矗立着一座“清华英烈纪念碑”,上面刻着多位清华英烈的名字。抗日英烈纪毓秀的名字赫然在目。这位中国共产党学生党员先后参加过“一二九”大游行、“一二一六”大示威等学生爱国运动。
在“三三一”抬棺游行中,包括纪毓秀在内的许多学生被军警打伤,另有54人被捕。她经过深入思考,认识到这次斗争虽然是英勇的,却是失策的冒险行动,使学校中的进步力量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失,“我真傻,只知道不怕打,不怕死,以为只要勇敢就行哩,真幼稚!”此后,她在工作中注意克服“左”的倾向,18岁就成为了一位深受爱戴的学生领袖。
抗日战争爆发后,纪毓秀奔赴抗日前线,创办了刊物《战斗》,介绍山西抗日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和各地抗日军民的战斗事迹,翻印马列著作供干部学习。此外,她还为发展抗日游击队做了大量工作,同军阀阎锡山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被誉为“山西三大妇女领袖”之一。
由于过度劳累,她被确诊为干血痨。1939年10月6日晚,年仅22岁的纪毓秀与世长辞。
14年的艰苦抗战中,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社会动员之广泛,思想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很多像纪毓秀烈士一样的青年人,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实现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新中国的理想,能坚持、不懈怠,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在北京市档案馆的“胜利烽火档案史料展”中有一张1935年12月21日出版的《大众生活》杂志的封面照片,照片上的人物是一位留着齐肩短发的女学生,她左手捏着稿纸,右手举着大喇叭,正在慷慨激昂地发表着演讲。这位宣传抗日的女同学,正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四年级学生、一二九运动骨干之一、年仅21岁的陆璀。
陆璀曾和邹韬奋有数年的书信来往。她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宣传抗日思想。在1935年12月16日的游行示威中,陆璀被警察逮捕。当时,美国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就在现场,他跟踪到警察所,在警察的包围中,对陆璀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采访,并当即发出了一条“独家新闻”,以《中国的贞德被捕了》为标题刊登在美国的大报上,让中国人民的抗日呼声从中国传到了海外。
1936年9月,陆璀受全国学联派遣,到日内瓦出席首届世界青年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把中国学生的战斗呼声带到了世界讲坛。1938年,她又代表全国学联出席第二次世界青年大会,并被派往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为白求恩大夫率领的援华医疗队和中国和平医院募捐,成长为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青年和妇女界的杰出代表。
在14年的抗战风雨中,无数热血青年紧密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之下,最终形成“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全民族抗战局面。他们胸怀抗日理想,怀揣报国之志,获得革命的思想武器,然后义无反顾地走向救国救民的抗日战场。
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驻足在一二九运动的巨型浮雕墙前,1935年12月9日清晨的场景仿佛重现:数千名北平学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街头,口号声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
展览上,香山樱桃沟一块镌刻着“保卫华北”四个大字的巨石图片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块如今依然屹立在香山脚下的巨石,正是“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锤炼抗日本领的有力见证。
1936年至1937年,“民先队”和北平学联在香山联合举办数次夏令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大中学校的青年学生纷纷来到这里接受集体生活的锻炼。樱桃沟山石上镌刻的“保卫华北”就为参加夏令营的学生所刻。清晨,学生们爬山锻炼体魄;上午,听杨秀峰、黄松龄等教授讲授时事政治,分析抗战形势,时任总队长兼军事教官的白乙化还会给学生们阐述军事理论和军事战略;下午,在军事训练中,展开游击战、伏击战、攻防战、遭遇战的学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分布于各地的“民先队”队员奔赴抗日战场,汇入工农群众、八路军、新四军之中。就这样,广大青年在一场场战斗实践中磨砺本领,最终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
抗战爆发初期,中国空军力量薄弱,当时,空军飞行员主要来自杭州笕桥中央航校。为提升学员素质,中央航校聘请了美籍、意大利籍飞行员作为教官,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严格的飞行员选拔与培训机制。
入校后,学员们要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视情况被分为驱逐组、轰炸组和侦察组,并分别进行专业训练。从飞行学、航行学、飞机构造学、发动机学,到实战训练、无线电通讯等军事技能,他们都要系统学习,并定期考试淘汰。正是在这种严苛的专业训练之下,大量年轻的飞行员冲天参战,并涌现出一大批令敌寇闻风丧胆的空战英雄,如在抗战初期击落过三架以上日机的高志航、乐以琴、李桂丹、刘粹刚等等。
整个抗战期间,中央航校培养的约1700名飞行员英勇作战,共击落日机超过1200架。他们殉国时平均年龄仅23岁,用生命践行了“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的校训。
在这支空军队伍中,有不少年轻飞行员来自西南联大,而这所在战火纷飞中组建的大学更是在其他领域培养了大量优秀战士,“八百学子从军”成为抗战教育史上的壮举。
彼时,莘莘学子目睹山河破碎、同胞受难,毅然投笔从戎,他们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外语和专业技能,迅速转化为服务抗战的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