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曾与大家分享了我国警察队伍发展建设的多个侧面故事,比如警察制服的演变、警察装备的更新换代等。今天,我们来聊聊我国警察队伍的警衔问题。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曾制定过一套较为完善的警衔体系,计划于1957年正式实施。然而,这套警衔体系最终并未下发,成为了历史遗憾。那么,这一情况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警衔的历史渊源。1826年和1829年,警衔分别在英国和法国首次出现。随后,随着警察制度在西方国家的普及与完善,越来越多国家的警察开始陆续采用警衔制度。不过,在警衔制度的推进过程中,各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了两大警衔体系:海洋系警衔与大陆系警衔。值得强调的是,这两套体系并无优劣之分,均是在各自国情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成。
海洋系警衔通常配合海洋系警服使用,等级设置包括警督、警司、警监等职务,典型代表国家有英国、美国和日本。大陆系警衔则配合大陆系警服,其等级结构与军衔类似,划分为将官、校官、尉官、士官等,以德国、法国、俄国等国为代表。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的警衔体系最为独特,采用了海洋系与大陆系的混合模式,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警衔设计。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并没有形成专业化的警察机构,只有官差与衙役,虽然他们承担一定的治安维护职责,但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和组织。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相继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争,清朝屡战屡败,不得不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国家统治摇摇欲坠,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开展清末新政改革。
其中,组建现代化警察队伍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清朝政府开始在天津、成都等地试点组建警察,但未能全面推广。1912年,清朝灭亡,中国进入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虽然当时各政权仍试图推进近代警察建设,但由于大量流氓、地痞混入警察队伍,旧警察队伍风气败坏。
例如,他们存在欺压百姓、杀良冒功的恶劣现象。老舍先生在《我这一辈子》中就描绘了旧时代警察滥杀无辜、冒领功劳的情景。那时,旧警察穿着黑色制服,表面上被称为“老总”“长官”,私下却被群众讥讽为“黑皮子”“黑狗子”或“黑乌鸦”。时光流转,到了建国初期,经过长时间的战争,我国基本结束了大规模军事冲突,进入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基于当时的形势,我国彻底废除了旧时代警察体系,建立了崭新的人民警察队伍。到了50年代中期,警察队伍的基本架构已经逐步确立。需要指出的是,建国初期受限于各种条件,我国警察队伍尚未启用警衔体系,同时期使用的50式警服也较为简单,更多是临时过渡的设计。
事实上,早在1949年12月,我国曾制定过一套包含2等6级的简易警衔体系,但该体系过于简陋,不适合推广应用。加之警察队伍仍处于初建阶段,整体尚不成熟,因此并未使用警衔。进入50年代,随着战争结束,我国开始全力投入战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955年,我国解放军换发了标志性的55式军服和1955式军衔,迈出了正规化建设的重要一步。同一时期,警察队伍也开始规范化建设。1955年,我国警察开始换发55式警服,并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重庆、西安、沈阳、旅大等9个主要城市开展试点。55式警服设计简洁大方,成为一代人的深刻记忆。夏季服采用白色上衣搭配藏青色裤子,象征“清白廉洁,为人民服务”。
冬季服则为全藏青色,男警夏装为中山装合领款式,配有两个胸袋;女警夏装设计为大翻领款式。男警佩戴白色平顶大檐帽,女警则戴白色无檐软帽。女警冬装多为列宁装,通常为翻领设计。55式警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肩部预留了警衔肩章所需的肩绊和扣眼,这体现了我国准备为警察队伍授予警衔的意图。
事实上,我国确实计划为警察授衔,并已开始设计相关标志。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设计的警衔体系基本借鉴了军衔等级,划分为六等十七级,分别涵盖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和列兵等等级。
为了区别于军队同期的军衔,50年代设计的警衔采用了绿色领章作为标志。原计划是在1957年10月开始正式实行,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最终被搁置,警衔并未下发。1958年,我国警察队伍改穿58式警服,这款服装是55式警服的改进版,取消了肩章扣眼和肩绊设计。
同时,58式警服也取消了警帽上的绿色丝带和专业警察所佩戴的杏黄色丝带,改用了新的领章设计。虽然50年代设计的警衔未能普遍推广使用,但它作为我国警察警衔设计的初代版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1992式警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于我国警察队伍发展建设的历史故事远不止于此,作者将在未来的文章中继续为大家细细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