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的战事形势异常复杂,解放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延安炮兵学校编制的部队一进入东北,立即遭遇了严重的装备短缺问题。没有足够的火炮和弹药,部队需要迅速采取应对措施,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战局。
在这个关键时刻,部队决定利用敌人遗留下的资源。根据情报,日军在撤退时,由于时间紧迫,留下了大量的军用装备,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和森林深处。由于这些地方交通不便,日军认为难以被发现,因此将大量火炮和弹药藏匿于此。
为了解决装备短缺的问题,指挥官组织了数支小分队,每支小队由炮兵和侦察兵组成,深入山林进行搜索。这些小分队不畏艰难,每天穿越茂密的森林,攀爬险峻的山脉,甚至涉水渡河。这个过程不仅是一场物资的搜寻,更是对士兵体能与意志的极大考验。
在搜寻的过程中,队员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因为这些区域仍可能藏匿敌人的散兵或未爆炸的弹药。队伍利用地图和罗盘进行导航,仔细寻找日军的踪迹,诸如废弃的营地、隐蔽的小道或是被杂石掩盖的洞穴入口等。每当成功找到一个隐藏的火炮或弹药库,任务就转变为如何安全地将这些战利品带回基地。每次回收的成功,都会极大提升部队的士气。通过这一过程,部队的装备问题得到了显著缓解,为接下来的战斗提供了有力支持。
到1947年2月,东北人民解放军的炮兵部队已经迅速扩展,形成了160个炮兵连队,其中100个连队被指定为预备部队,主要负责后勤支持和增援任务。这些预备连队在没有参与前线作战时,承担着炮兵装备的维护、修理工作,并负责新兵的训练。剩下的60个连队则被直接编入不同的纵队、师、团,成为部队的核心作战力量。
这种炮兵部队的重新组织,极大提高了作战的灵活性,使得解放军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战场的变化。每个炮兵连队都配备了必需的火炮和足够的弹药,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部署并投入战斗。与步兵等其他兵种的紧密配合,使得部队能够形成高效的多兵种联合作战模式,大大提高了攻坚战和防御战的战术效果。
通过之前对日军遗留武器的回收与修复,一些炮兵连队开始装备这些经过修复的火炮。这些火炮经过解放军工程师的细致调整,已经适应了不同的作战需求。例如,部分轻型山炮和迫击炮经过改造,更适合在山地和丘陵地带使用;而重型榴弹炮则被用于远程轰炸敌军阵地。
除了武器装备的更新,各炮兵连队还进行了严格的实战训练,重点提升士兵的炮兵操作技巧和战术应用能力。训练内容涵盖了射击精度、快速部署与撤离演练、以及恶劣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训练,确保炮兵部队能在实战中精准、快速地完成任务。此外,炮兵部队的指挥体系也得到优化,各连队的指挥官拥有丰富的战场经验,并接受了专业的炮兵战术培训,能够快速制定和执行作战计划。
到1947年10月,随着东北地区军工生产逐步恢复,东北人民解放军开始依靠当地发达的重工业基础,自行进行火炮及配套弹药的维修、翻新与生产。特别是在仿制武器方面,东北的工业展现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在仿制美制60毫米迫击炮的制造上,这不仅展示了技术创新的潜力,也彰显了强大的工业化生产能力。
在哈尔滨,一座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火炮生产线忙碌运转。工厂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日夜奋战。从铸造、切割到最终的装配,每个环节都严谨细致,确保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火炮。在这些工厂中,仿制的60毫米迫击炮成为生产的主力,这种轻便易操作的迫击炮在前线得到了广泛应用。
生产过程首先是设计与原型的制作,工程师们依照从战场回收的美制迫击炮进行逆向工程,通过分析原设计并进行改进,生产出了更适合东北复杂地形和气候的炮款。生产线工人们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每个部件都精准无误,从炮管到炮架,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不仅是火炮,弹药的生产同样重要。在哈尔滨的另一家工厂,工人们用先进的技术生产炮弹。这些炮弹通过装药、装引、封装等多个工序,每一步都经过严格质量检验,确保其威力和精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哈尔滨工厂累计生产了2337门60毫米迫击炮和超过22万发炮弹,这些装备大大增强了前线部队的火力,使解放军在许多战役中能充分利用火力进行有效支援。
1948年10月10日,塔山阻击战开始,这场战斗的目标是夺回打渔山阵地。在战斗开始时,4纵炮兵前沿观察所遭受了国民党军炮火的猛烈攻击,所有技术侦察人员不幸阵亡。面对这一突发情况,4纵炮兵团团长王一平亲自指挥,带领一个精干的炮兵观测小组,迅速赶赴12师34团指挥所。
当王一平到达指挥所时,正巧赶上34团团长焦玉山发现敌军在他们阵地右侧迅速建立了一个山炮发射阵地。焦团长立即报告了这一情况,并请求火力支援。王一平评估了战场情况后,迅速指示观测小组进行炮击参数的计算。这个过程必须迅速且精准,涉及到射程、角度调整及火力密度等因素。
完成计算后,王一平下达了开火命令。他指挥的炮组由10门野炮和14门山炮组成,这些炮兵阵地均瞄准了敌方炮阵。随着命令的下达,24门炮几乎同时开火,发射了10轮炮弹,总共240枚炮弹迅猛地向敌人阵地倾泻而下。炮弹如暴雨般覆盖了敌军阵地,强烈的爆炸与持续的火力摧毁了敌人的炮阵,几乎将其夷为平地。
这一场精准的火力打击不仅摧毁了敌军的山炮营,还极大震慑了蒋军士气。见证这一场景的步兵部队士气大增,决心更为坚定。此时,敌军则感受到了我方强大火力的威胁,这一炮火展示向蒋军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解放军具有强大的火力支援能力,能够在关键时刻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在义县攻坚战和锦州攻坚战中,东野炮兵部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展示了火力与战术的极高效能。面对蒋军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东野炮兵被赋予了摧毁敌方防御工事的任务。敌军这些工事被视为坚不可摧的堡垒。
在义县战斗中,东野炮兵通过详细侦察敌方防线,结合收集的情报与地形分析,精准锁定了敌人防御工事的薄弱点。随后,他们部署了大口径榴弹炮和迫击炮,这些火炮具备强大的穿透力,能够有效摧毁混凝土工事。
在锦州战役中,炮兵部队面对复杂的城市环境,炮兵阵地的布置必须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