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山寨大国”,如今却以优秀设计见长,如无印良品和原研哉设计的公司LOGO。
2.然而,日本的不少品牌都是“这一寨,就是半个世纪”,如知名糕点店不二家的牛奶妹LOGO和凯蒂猫的好友卡西兔。
3.早期日本山寨货大多粗制滥造,但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实现了经济的飞跃式增长。
4.由于保守心态,日本企业在专利使用方面表现出敝帚自珍,导致先进技术难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比亚迪海鸥,吉利极氪,五菱宏光MINI,小米SU7,蔚来ES8......中国车企出一辆,日本车商就拆一辆。
不仅将拆解细化到了每一个零部件,甚至还将比亚迪拆出了一本详尽的解析手册。
几乎在所有领域,日本都对欧美的先进产品,进行了堪称像素级的拆解和模仿,一度让美国感到非常不爽。
日本在原创设计上十分出挑,以至于小米都在前几年,请来原研哉为公司设计新LOGO。
就像你曾在国内县城的货架上看到过雷碧汽水、粤利粤饼干和康帅傅方便面,在服装批发城买到过buma的裤子和adidoss的运动衫一样,日本当年的山寨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同于大多数山寨品牌很快就被历史所淘汰,日本的不少品牌都是“这一寨,就是半个世纪”。
比如知名糕点店不二家的看板女孩“牛奶妹”,照抄了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一个做橘子汁的品牌LOGO。
直到前年,不二家才找来了设计师木住野彰悟对自家LOGO进行了升级——把女孩的形象隐去,只留下了一个标志性的吐舌符号。
与之类似,全球知名IP凯蒂猫(Hello Kitty)的好友卡西兔(Cathy),则是拷贝了荷兰画家迪克·布鲁纳所创造的米菲兔。
卡西兔1975年问世,到2010年才接到了荷兰版权公司的诉讼,最后官司以双方和解,卡西兔退出市场告终。
1934年,当时还是纺织厂的丰田,从美国搞来了一台克莱斯勒Airflow,和一套录制的福特生产线短片。
靠着对汽车零部件一遍遍的拆解、组装,效仿,以及当时尚未成熟的跨国版权保护体系,丰田的工程师们最终搞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国产轿车”丰田AA。
而自那之后,当时不少的欧美车型,便都很快拥有了一个与自己相仿的“日系版本”,而这个化欧美为己用的流程,也被日本人起了个更高大上的名字:
只不过,这些逆向工程的成果,通常看着不错,但一用起来与原品的差距就表现了出来。
早期的日本山寨货大多粗制滥造,不但在国际上相当缺乏竞争力,还让日本制造在那个年代一度成为了“质量差”的代名词。
因为日本大分县宇佐市的英文缩写是USA,于是一些生产商就故意在此设厂,然后堂而皇之地将自家产品贴上“made in USA的标签,冒充美国货销往海外。
在一档电视节目里,有人把日本仿制英国造出的滚珠轴承放在了藤山面前,请他发表感想,弄得外务大臣尴尬不已,直接提前退场。
小巧的机身可以随身携带,听音乐的场景被大幅度拓展——TR-1发售不久就卖了10万台,成了当时消费电子的小爆款,也进入了索尼的“复刻名单”。
经过一番拆解和研究后,索尼在1957年拿出了自家的袖珍收音机TR-63。
虽然依旧是模仿之作,但相比美国的原品,TR-63的体积更小,能耗更低,价格也便宜了不少。
所以TR-63很快就成了日本第一款能出口的晶体收音机,在美国销量极好,以至于日本航空公司不得不包专机空运产品,来确保供货正常。
于是到了80年代,当年纯靠拆欧美零件搞生产的丰田和三菱,一下子变成了日本国民经济的支柱,汽车的产值占了整个制造业的10%左右;
而当年跟在莱卡后面捡成果的佳能和尼康,则后来居上,拿下了全球主流相机市场约75%的份额;
至于当年那个依靠美国电路板才起飞的索尼,则凭借着对“随身听音乐”的魔怔式追求,用walkman征服了全球的消费电子产业。
靠着山寨与优化,日本的经济迎来了飞跃式的增长,在全球赚取了巨量的外汇,并成为了后来泡沫经济时代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而徒弟超过师父的膨胀,则让《日本可以说不》这本自夸之书,成为了日本1989年的畅销之作。
“美国的科技公司意识到,日本人正在蚕食它们的‘早餐’、‘午餐’和‘晚餐’,连‘睡前零食’都不放过......当美国不愿分享时,一些日本公司干脆抄袭,完全不顾专利和知识产权......在新实力的鼓舞下,日本人不仅学习了美国的傲慢的技术,也学习了美国的傲慢。”
所以在日本最黄金的年代,IBM指控富士通抄袭它们的软件,霍尼韦尔认为美能达偷走了它们的对焦技术,而康宁玻璃则对住友电工家的光纤屡屡发难,一些媒体更是给赴美学习的日本学生贴上“商业间谍”的标签......
广场协定戳破了泡沫时代,日本的经济开始高台跳水,之后便是失去的10年、20年、30年......
但即使由盛转衰,日本也已然走完了“去山寨化”的路,在21世纪初期变成了一个科技创新的国度:
他们在90年代初就搞出了可以商用的等离子电视机,在千禧年之前就开始布局锂电池并开发出了混动电车,还是全世界最早实现手机上网和移动支付的国家。
为什么有着如此多的技术先发优势,日本却还是在21世纪的科技竞争中落了下风?
或许是由于当年自己走的是“山寨转正”的崛起之路,在专利使用这个方面,“洗白”之后的日本各大企业,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了一种因保守而流露出的:
虽然是靠着模仿起家,但当专利权攥到自己手中后,日本企业却用其筑起了技术的高墙。
比如在DVD这个领域,由日企巨头组成的6C联盟手握多项核心专利,并以此来向全球其他生产DVD的厂商收取高额的专利费。
那时国内每生产一台一千元的DVD,就要给6C联盟交数百元的专利费,利润空间极其微薄。
后来6C的专利费又收到了蓝光领域,把微软这样的巨头,都逼得改用u盘或其他外置存储设备。
由于日企坐拥大量专利不开放,转而无限拉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致使其他公司难以参与其中,只能转向了相关的平替技术。
高筑的壁垒,逼得行业和资本的集体转向,让日企陷入到了“加拉帕戈斯化”的状态:
以等离子屏幕为例,当年的松下是该领域绝对的龙头,把持大量专利却不开放,迫使三星等企业转向研究“退而求其次”的液晶屏。
结果在资金和行业竞争的加持下,液晶屏的技术得到了快速迭代,反而逐渐超越了等离子屏。
到了2012年,液晶屏电视的出货量已经是等离子屏电视的十多倍了,而次年年末,松下的等离子屏电视宣告停产。
同样,早在2014年丰田就推出了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车型MIRAI,日本企业占据了氢燃料汽车技术专利的70%。
如果一个产业没有足够的玩家,也没有足够热钱,那就算它再领先,最终也不得不沦落到无人在意的窘境中。
对于领先技术的大批量复刻,让这个国家快速冲出了战败后的阴霾,并在80年代来到了发展的巅峰;
但当自己成为了那个领先者,对山寨的拒斥却又让这个国家在自我封闭中,丧失了21世纪科技竞赛的大好先机。